卢育波出生于泰国曼谷一个华侨世家,“文革”被打成“反革命”,平反后被升为沈阳冶金设计研究院长,辽宁省政府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党委书记,辽宁省侨联主席、党组书记,全国政协第九届、第十届委员。平反后,正是改革开放伊始,他恨不得把毕生精力献给祖国、献给辽宁。
在卢育波眼里,归侨、侨眷是牵动海外的神经,是维系海外华侨、华人根脉,是增进同海外友好的媒介,更是情同手足的兄弟。他伸出臂膀,全心全意帮助侨界兄弟同胞。为了他深爱着的祖国,他的双脚牢牢地扎在深厚的泥土里,他就像一棵枝叶横陈的老树,即使是落叶,也要归根,让生命获得价值。

    在沈阳冶金设计研究院,卢育波从技术员、室主任、总工程师,一直做到副院长、院长。当院长后,他首开辽宁省科研院所改革之风,省政府多次派工作组去总结经验。在使用人才上,他独具慧眼,不拘于某些条条框框。当年被张学良处决的常荫槐之子归侨常林一在设计院各方面表现都很好,只因他父亲的“背景”谁都不敢介绍他入党,卢育波力排众议挺身而出:谁也不介绍,只好由我这个党委书记当他的入党介绍人了。常林一入党后,才干得到了充分发挥,直至升任设计院的总工程师,并先后两次代表国家出席联合国科技大会。此事轰动一时,获得中共中央组织部的好评,并撰文作为卢育波正确落实用人政策的经验以显赫的大标题刊登在《人民日报》上。
因为工作需要1985年他离开了技术岗位,受命担任了辽宁省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党委书记,不久又提升为辽宁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党组书记,在此任上,他兢兢业业为侨界办了许多实事,口碑极佳。

    国家侨务政策有过一条这样的规定:归侨逝世后,其家属不再享有侨眷身份。卢育波认为这样不利于贯彻落实侨务政策。1992年,在上海《归侨侨眷知识分子联谊会》成立五周年大会上,他充满激情地说:土改时一个人如果被定为地主,他的子孙后代一直都是地主成份,而归侨去世了,他的家属却不再是侨眷,这合理吗?只要是为侨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能更好地落实侨务政策,我们就没必要拘泥于这一条规定,这个文件也应该收回……一席话,讲得会场掌声雷动。事后广东、福建、江苏、山东、湖南、四川等省的侨务干部长途奔波来辽宁省考察、学习经验。卢育波的这一番话在辽宁省政协全委会议讲出来后,省领导称赞他说得很对,作为提案提交全国人大并得到采纳。全国人大于1993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对归侨侨眷的身份作了明文规定。

    1989年“六·四”风波后,在如何看待参加游行的大学生问题上,卢育波也有独到之言。“六·四”风波后,曾参加过游行的归侨侨眷大学生出国留学成了问题,有些单位怕担责任,不敢为他们出具出国的手续。卢育波则公开讲,参加游行怎么不能出国,连方励之我们都让他走了,青年学生怎么就不能让他外出深造?几年间,卢育波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别的方面手续完备,他一律批准放行。他认为出国留学从大的方面讲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国家的稳定,从小的方面讲对辽宁进一步打开开放的局面有利。身为一省的侨务官,他总是为青年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出国留学,希望他们学成之后能够回来报效祖国。香港“广角镜”是头一家发表了卢育波在如何看待参加游行的大学生的出国问题这一独到之言的,因此有的省市的归侨子女都来辽宁省办理出国。几年里在经他批准出国留学的达数百人之多,博得人们交口称赞。

    1998年卢育波随全国侨联出访欧洲诸国,为筹建欧洲华人、华侨联谊会。自“六四”以来,欧洲的新华侨猛增,他们称卢育波是侨胞的父母官。中央电视台原播音员薛飞、王羽、卢静等新一代华侨,他们是从大使馆得知卢育波任副团长后特意前来迎接的。他们感激卢育波当年大力支持出国人员所做的工作,确实对国家社会稳定有利。他们承认在国内时曾骂过共产党,离开家乡后,又很想念祖国、热爱祖国,看到祖国繁荣富强,内心无比高兴。他们每年都受到全国侨联和国务院侨办的邀请回国参加国庆观礼。在我国改革大潮,他们为祖国做点贡献感到格外高兴。身为归侨高级知识分子的卢育波,深深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于是,省侨联与俄罗斯方面合作,在俄罗斯境内办起了一所专门培养俄语人才的学校,几年来已有200多名侨眷学生出去学习,毕业回到辽宁,在开展中俄边贸等方面派上了用场。

    由于敢于仗义执言、秉公办事、维护侨益,海内外的侨胞称他是“青天”。他为很多归侨、侨眷平反落实冤假错案,同时也用《归侨侨眷保护法》为很多海外侨胞落实投资政策,深受侨胞称赞。

    缅甸华侨宋汉军,3年前,他在家乡宽甸县承包了一座矿山,与县里签好协议后,投资80万元安装了设备。可节外生枝,县里某位领导又把该矿兑给了在韩国的亲戚,而且没给宋汉军任何补偿。宋汉军告了3年状,省市法院也都判了宋汉军胜诉,可宋汉军仍然没拿到一份钱,以至于流落到了沈阳边打工边告状的境地。后《辽沈晚报》一位记者告诉他:“省侨联卢育波主席热心维护侨益,他认为谁损害华侨的权益就是破坏辽宁的投资环境。例如,香港许正俭先生在海城县独资建了一个发电厂,县电业局拖欠电费差价2000多万元存心不还,许先生告了几年状没有结果,就是卢育波主席去找鞍山市委书记才得到解决的。”经这一指点,他一脸病容地找到了“卢青天”。“卢青天”果然没让他失望,他先给宋汉军拿了300元钱度日,然后亲赴丹东、宽甸,找市领导,对当事人晓之以理、绳之以法,终于在半个月后圆满解决了宋汉军这的问题。因此,宋汉军委托辽宁电视台送来一面锦旗,上书“丈义人间包青天”。类似的事情,卢育波不知做了多少件。海外侨胞说:侨联为侨办实事、好事,和你们交朋友、投资心理塌实。

    在海外的华侨和华人当中,卢育波有着“友好使者”的美名。自从中泰建交以来,米猜·立初潘成了中国的好朋友,他多次访华,担任泰国政府副总理期间和泰国国会上议院议长后,还相继3次访问中国,受到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烈欢迎。卢育波这一特殊的“海外关系”,也促进了辽宁省对泰经贸关系的发展。1986年至2001年间,卢育波受省政府委托,先后8次随辽宁省政府及经贸考察团出访泰国,为辽宁大型企业沟通了与泰国工商、金融、法律等部门的联系。辽宁省现已在泰国设立了办事机构,其外派人员申请在泰长期居留有关手续得到泰方破格批准;辽宁的五金矿产品源源不断销往泰国;中旅社与曼谷旅行社签署了旅游协定……1993年卢育波同当时的省长岳岐峰赴泰访问时,中国驻泰国大使对卢育波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卢育波利用特殊的海外关系,为祖国作出了特殊的贡献,还肯定了辽宁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之所以是中国在泰国开设的数百家公司中最好的一家,卢育波功不可没。

    韩国权载雨先生想在中国开办一所大学,培养懂汉语的朝鲜族人。他在吉林省奔波数年,却因种种原因没有结果,无奈之际,有人向他介绍了辽宁的卢育波。慕名而来的权先生与卢育波一拍即合。一向热心教育事业的卢育波认为办大学完全可行, 就向主管侨联工作的省委副书记孙奇做了汇报。孙奇立即通知有关部门来共同研究。省里主管部门第二天便做出决定,在辽宁省建立“东北朝鲜族大学”,校址在沈阳。当权先生看到省长岳岐峰题写的校名时,感慨万分地说:“在辽宁只两天的时间,就了却了我多年的心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权先生为这所大学捐赠了100万美元。1993年初,东北朝鲜族大学成立剪彩。权先生为表谢意,要赠送给省侨联汽车和电脑,卢育波婉言谢绝,他把这些捐赠品留给刚成立的“东北朝鲜族大学”。

    为了扩大交流,更广泛地联系海外朋友,卢育波几乎每年都担有出访任务。由于他在侨界的良好声誉,每到异域,都有侨胞的鲜花和掌声欢迎他。从东南亚到欧洲、非洲,从大洋洲到南、北美洲,都留下了他的印迹。每次出访不仅带回了很多经济合同项目,而且进一步增进了国际间相互了解。他说:“侨联的宗旨就是为侨胞服务,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服务。”这句由衷的话语倾吐了卢育波的心声。他认为侨联组团出访,是拓展海外侨务工作新领域,开展民间外交工作的最佳形式,意义深远。他受国务院侨办和国家文化部委托,作为中国海外交流协会艺术团团长带领艺术团到南太平洋地区的澳大利亚、斐济、塔希提岛国为侨胞慰问演出时,受到当地华侨、华人的热烈欢迎,既传播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又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流,增强了与各地华侨、华人的友谊。塔希提文学家陈侠游老先生在赠给艺术团团长卢育波的题词中写道:“艺术交流使命高,先生管领不辞劳。中国歌舞传天下,到处欢声似海潮。”就是对他为中外文化交流所作贡献的形象描绘。

    卢育波以自己的实践,印证了邓小平关于“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的精辟论断的英明正确。

    卢育波不仅维护归侨、侨眷的权益,为他们排忧解难,而且更关心国家经济的发展。在辽宁省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方面,卢育波充分发挥了侨联的桥梁作用,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经济“红媒”。

    近年来,通过省侨联牵线搭桥成交的项目已达240余项,引进资金5亿多美元。这成就对于并非侨乡的中国东北地区来讲,可说是一项骄人的业绩。
如今年逾花甲的卢育波,没有仅仅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招商引资。他力图从更广的范围、更高的层次上来考虑未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他领导创办了中国侨界唯一的一家产业报纸《华商晨报》,让侨界为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往来,开辟了一个宣传阵地。

    最初的几年,在办报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华商晨报》曾一度在困境中生存。作为社长、法定代表人,卢育波为其倾注了全部的心血,甚至拿出自己的积蓄维持报社的正常运转。他深知,这份报纸是侨联联系社会、联系市民的重要舆论阵地。为了能使报纸得到更好的发展,2000年在卢育波的努力下,由中国侨联牵线,陕西省侨联主管主办的《华商报》投资参与了《华商晨报》的经营。

    《华商报》的参与,为凝聚着卢育波全部心血的《华商晨报》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辽宁省侨联和陕西省侨联的通力合作下,《华商晨报》采取新颖的办报模式、先进的企业制度,以“奉献最高价值的新闻和信息”为立业之本,秉承“务实、敬业、和谐”的精神,全心全意为民众服务,短短几年时间就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辽宁报业市场异常激烈的竞争下,迅速崛起,成为当地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

    目前,《华商晨报》为对开24版报,拥有员工4200余人,发行量超过50万份,深受各级政府部门和百姓的欢迎。

    在《华商晨报》保持迅猛发展势头的情况下,卢育波始终没有忘记将这支年轻队伍的思想建设和政治理论水平培养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确保报纸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从而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构建和谐辽宁以及宣传侨联工作、为侨胞服务等发挥重要乃至不可替代的作用。


    卢育波深深期盼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在祖国科技进步、繁荣昌盛的今日,扬眉吐气。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拟定在香港和友人联合创办《心声》画刊,面向全球华侨、华人,反映他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写照,报导海外华侨、华人关心、热爱、参与祖国经济建设的心声,彰显他们对人类社会的文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宣传精彩中国、和谐中国的方方面面,报导祖国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传递祖国人民思念、关爱他们的寄语。

    辽宁省侨联在卢育波的领导下,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现在,辽宁省侨联又大胆创新,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占地23万平方米的“张学良新村”正在建设中。这一宏大的建设项目显示了卢育波的胆魄与开拓精神。这一富有创意的举措,引起海内外的关注,远在夏威夷的张学良将军闻知家乡在建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新村,欣然题写了村名。不少祖籍辽宁的海外乡亲闻讯而动,纷纷回来为辽宁的开放发展献策献力,一时间,辽宁省侨联门庭若市,成为海外乡亲赴辽的必访之地。人们都说,卢育波真是把侨务工作作成了一门艺术。

    这就是卢育波——一个虽蒙受委屈而始终以赤子之心报效祖国的人;一个敢为人先,勇立时代潮头,以聪明才智作出突出贡献的人;一个生命价值在拼搏中得到升华的人。他说他大半生的奋斗可以凝聚为一句话,那就是:“我爱你,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