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成都文理学院文法学院在新视域文化产业学院的支持下,举办了"人工智能的中华诗词创作"专题讲座。我校侨联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中日诗歌研究所所长金中受邀作主旨报告,文法学院院长徐学东主持活动,教育学院院长卢伟、新视域文化产业学院代表教师等嘉宾出席,吸引450余名师生踊跃参与,报告厅内座无虚席。


金中教授以“人工智能作诗能否超越人类”这一前沿命题切入,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示了西安交大研发团队在人工智能诗词创作领域的突破性成果。他介绍,团队开发的“中太郎”系统已能生成符合日本传统和歌韵律的作品,并出版全球首部AI和歌集。更令人瞩目的是,其最新研发的“华七”系统,通过深度学习李白诗作,已能生成意境深远的五言律诗,部分作品通过图灵测试,达到“以假乱真”的水平。
针对“机器无情感”的质疑,金中教授认为,文学价值并非由创作主体赋予,而是由读者解读生成。他指出,AI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可在短时间内生成海量作品,其中不乏极具创新性的诗句。例如“华七”以“日照香炉生紫烟”为起句创作的《九峰绝顶》,其“俯视沧溟一点圆”的壮阔意境,甚至被专家认为“有太白遗风”。
讲座中,金中教授深入剖析了AI作诗对传统文学创作的冲击与启示。他强调,AI的优势在于高效模仿与创新,但人类诗人在情感表达、文化积淀等方面仍具不可替代性。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人机协同创作,通过“AI提供灵感,人类赋予灵魂”的模式,推动诗词艺术的创新发展。现场展示的AI书法与诗词结合的跨界作品,正是这种理念的实践。
在问答环节,师生围绕“AI是否会取代人类诗人”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金中教授鼓励青年学子关注跨学科研究,他特别提到,西安交大研发团队中既有计算机专业学生,也有文学爱好者,这种文理融合的创新模式正是攻克AI作诗难题的关键。
本次讲座既是一次科技前沿的探索,更是一场传统文化的盛宴。文法学院将继续搭建跨学科平台,引导学生在数字时代守护文化根脉,用创新思维激活中华诗词的当代生命力,开启人工智能与文化传承的新篇章。
3月21日下午,成都文理学院弘博书院成功举办了“人工智能与中国古典文学教学融合创新座谈会暨金中教授著作赠书仪式”。本次会议由新视域文化产业学院大力支持,旨在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中国古典文学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创新路径。会议由文法学院李芝敏主持,金中教授、新视域文化产业学院代表教师、文法学院弘博书院负责人饶文华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组共同参与。


本次会议围绕AI技术兴起背景下的传统中文系教学模式创新与教师自我提升展开。会议伊始,文法学院李芝敏介绍了成都文理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基本情况,金中教授结合自身研究经历分享了自己从创作入手进入传统诗词领域研究的独特经历,并介绍了如何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古典诗词格律的宝贵经验,并针对AI技术对古典文学教学的挑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金中教授强调,古典文学的研究与教学需要不断创新,尤其是在AI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亟需变革。他指出,AI技术的兴起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与其抗拒技术变革,不如主动拥抱机遇。他建议,教师在古典文学教学中应不断学习新技术,将AI工具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与课堂质量。金中教授还分享了他在西安交通大学与计算机领域专家合作的经验,展示了如何通过计算机程序创作日本古诗,为古典文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针对学院青年教师如何实现自我提升与成长的困惑,金中教授表示了对当前教育体制中教师面临的压力的理解,并鼓励大家化压力为动力,积极寻求突破。他提出了学科融合、产教融合等创新思路,建议教师通过跨学科合作提升自身能力。金中教授还以自身与计算机领域合作的实践为例,展示了跨学科研究的广阔前景。
会上,新视域文化产业学院代表教师结合实践案例,阐释我校“无边界联合育人”理念的阶段性成果,强调“数智、共创、向上”等关键词,彰显学校教学改革的实践深度。金中教授对此表示高度认可,并鼓励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中积极探索,凝聚多方力量,推动产教融合与学科融合的深化发展。
研讨会后,举行了金中教授赠书仪式,助力我校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金中教授向弘博书院捐赠了多部著作,包括《金中博士留日诗词集》(陕西人民出版社)、《扶桑求索——金中现代诗词精解》(中国青年出版社)、《诗词创作原理》《现代诗词评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日本诗歌翻译论》(北京大学出版社)等。这些著作不仅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也为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次座谈会,会议为传统中文系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教师成长提供了新思路,强调了AI技术与古典文学教学的结合潜力,并为未来教学与科研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与会教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期待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应用这些创新理念。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持“无边界联合育人”的理念,深化产教融合与学科融合,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古典文学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