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修新宁铁路,是中国铁路上和江门五邑侨乡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新宁铁路是中国第一条用中国人的资金、中国人的技术修筑的民营铁路,是江门侨乡历史前进的火车头,是20世纪前30年江门侨乡经济发展的大动脉。
我们知道,中国第一条侨资民营铁路是旅南洋侨胞张榕轩、张耀轩昆仲于1904年至1906年投资300万元兴建的全长42公里(—说39.8公里)的潮汕铁路,它比新宁铁路早两年通车。由于潮汕铁路雇请日本公司承建,因而其历史地位不可以和新宁铁路相提并论;和新宁铁路同期动工的京张铁路,固然是由中国政府投资,并由中国总工程师詹天佑组织施工的伟大工程。因为京张铁路雇用了外国工程师,因而,同样不可以取代“不招洋股,不借洋款,工程由本县人自办”的新宁铁路的历史地位。作为中国第一条用中国人的资金、中国人的技术修建的民营铁路,它的伟大历史意义,如陈宜禧先生所说的那样:
“以中国人之资本,筑中国人之铁路;以中国人之学力,建中国人之工程;以中国人之力量,创中国史之奇功!”(见台山《颍川月刊》2005年第9期,82页)
新宁铁路是推动江门侨乡向现代化迈进的伟大工程。今天70岁以上的江门人,都乘坐过或者看见过新宁铁路火车;80岁以上的江门人,都能清楚地记忆新宁铁路的盛况。新宁铁路的缔造者,是台山旅美爱国华侨陈宜禧先生。
陈宜禧先生是清代新宁县矬峒都六村宁美堡朗美村(现台山市斗山镇秀墩村委会美塘村)人,字畅庭,英文名Hi Chen。关于他的出生年月,有文史资料记载为1844年6月22日,而据陈宜禧家谱的记载,是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十六日,即1845年12月14日。陈宜禧的故乡六村,是毓灵钟秀的人才荟萃之地。在清朝康熙年间,六村出了一位陈白沙学说的继承者,广东第一名举人陈遇夫,他的儿子陈瀚,亦为广东解元;嘉庆时,又出了进士陈司爟、举人陈司炳。20世纪,六村出了实业家、广州爱群大厦修建者陈卓平,中国民航事业奠基人陈卓林等著名人物。陈宜禧在这文风鼎盛的土地上成长,养成了勤奋好学、百折不挠的品格。
陈宜禧幼年时失去双亲,由本村乡亲收养,他童年时牧牛,12岁时随养父母种地,14岁以挑货郎担(台山人叫“鼓槓”)流动卖针头线脑之类的小商品为生。一天,他在村边卖货时,一位顽童踢翻了他的货担,他没有争执,而是默默地收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货物。这情景被同村回国探亲的华侨陈宜道看见,认为他“孺子可教也”,便上前询问他是否愿意去美国谋生。在征得他本人和养父母同意后,在1860年6月带他去美国。当时陈宜禧还未满15周岁。
陈宜禧去美国时年少体弱,不能像其他华工一样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于是在一位铁路工程师家里帮佣。陈宜禧聪明伶俐,把这个家料理得井井有条,因而深得主人夫妇喜爱,夫人在工余时间教他英文。后来,主人送他去铁路夜校读书。陈宜禧勤奋学习,进步很快。1865年他20岁时,参加修筑中央太平洋铁路工作,从杂工升为技术工,再升为管工。在有了一定的经济积累后,陈宜禧作为合伙人,加入族叔陈程学在西雅图开设的华昌(Wa Chong Co)公司。1888年,陈宜禧43岁时,离开华昌公司,在西雅图市华盛顿街208-210号建筑了一幢三层楼,开办广德公司,从事劳工经纪业务。主要为北太平洋铁路工程介绍劳工,同时承包西雅图市电缆车和商业区建筑工程。他在美国参与铁路工程长达40年,获得了丰富的经验。
陈宜禧热心为新侨民介绍工作,为有困难的侨胞排忧解难,因而在华侨社会享有极高的威信。1885年到1886年,西雅图发生9次排华事件,不少华侨被驱逐,住宅被焚烧,有人被打死。面对危难,陈宜禧挺身而出。1885年11月4日他致电清政府驻旧金山领事:“昨天住在距西雅图20公里的迪马哥镇的华人居民被驱逐,他们当中的200至300人逃来西雅图,情况危急。西雅图市当局虽然愿意保护华侨,但没有足够的警力,请求阁下设法予以保护。”面对凶残的暴徒,清领事束手无策,只能听任事态发展。陈宜禧于1886年聘请著名律师柏克起诉,华侨获得赔偿27万美元。陈宜禧将赔款分给受害者,他坚决不肯从中扣除他垫付的近万美元律师费。
陈宜禧身居异国,心怀故乡。他和众多华侨一样,希望为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尽一分力量。陈宜禧的故乡台山,是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年)划出新会县西部六个都立县的。建县400多年来,历代有识之士都认为制约台山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交通闭塞。从清代光绪年间起,众多华侨注入或捐出巨额资金。从改善交通、兴办实业、发展教育和举办慈善事业四个方面入手,改变家乡的贫困落后面貌。陈宜禧是从改善交通入手,推动台山经济发展的带头人。
1904年2月,陈宜禧回国,倡议修筑新宁铁路,这个倡议得到家乡民众和旅外华侨的大力支持。当年6月,陈宜禧邀集乡绅,成立修筑新宁铁路筹备处,绅士们公推陈宜禧为总办,余灼(台山附城桂水人)为协理。由余灼执笔,草拟了《倡建宁城、新昌、冲萎、三夹铁路小引》、《修筑新宁铁路估工清单》和《筹办新宁铁路有限公司章程》等文件。这些文件阐述了修筑新宁铁路的意义、线路走向、筹款办法等。《公司章程》规定,新宁铁路“不收洋股,不借洋款,工程由本县人自办”。这条规定,是中国铁路史上的创举,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1905年2月,陈宜禧自费去香港、旧金山、西雅图和温哥华等地,向华侨募集股金。他喊出了一个饱含着爱国激情、令侨胞们热血沸腾的招股口号:“以中国人之资本,筑中国人之铁路;以中国人之学力,建中国人之工程;以中国人之力量,创中国史之奇功!”无数华侨为这口号所感奋,他很快就募集了股金2758412元,超出原计划4倍。1905年2月17日旧金山中文报纸《中西日报》发表社论《兴办新宁铁路之希望》指出:“合廿二行省之铁路计之,利权皆操之外人,唯新宁铁路之利权,则完全无缺。”当然,在广大侨胞大力支持的同时,陈宜禧也听到了反对的声音。他的族叔陈程学(1844-1927)就说他不自量力,“如果你能修成铁路,我决不坐你的车。”后来铁路告成,陈程学也回国担任粤汉铁路顾问和香港东华医院总理。每次回乡,他只好从香港乘船到江门,再雇船开回台山去。这位老先生,大概是世界上唯一不肯乘坐火车的铁路工程师了。
正当陈宜禧在美国筹款之时,就有人在台山打起了铁路的主意。1905年3月,新宁县知事(县长)陈益,呈文两广总督岑春煊,要求将新宁铁路定为“县官倡办”,试图夺取铁路的管理权,从中大捞一把。由于陈益所拟章程过于简略,县财政也无此实力,只好作罢。
4个月后,广东商务提调余乾耀(台山荻海人,举人,曾三次赴日本考察)为了控制筑路权,他草定《宁阳铁路有限公司详细章程》22条,抢先上报商部立案(宁阳是台山的美称,新宁铁路又名宁阳铁路)。为此事,陈宜禧去省衙门力争。为了方便和官厅交涉,他出钱“捐”(买的代名词)了一个正三品盐运使的虚职。他回忆这段经历说:“以海外归来之身,声名不足以动人,周旋又不能中节。脚靴手板,学官样面未工;屈膝折腰,步时趋而多折”(引自《新宁铁路志》),真是“欲骂则无声,欲哭则无泪”了(引自1911年第18期台山《新宁杂志》)。
抗争到1905年11月,陈宜禧历尽艰辛,才得以召集新宁铁路股东和新宁县地方绅商联席会议,邀请新宁县知事倪祖培列席。会上,陈宜禧逐条驳斥余乾耀所定章程,迫使他“自行告退”。会议选举陈宜禧为宁阳铁路公司总理兼总工程师,余灼为副总理,推举余灼起草公司章程。《章程》规定新宁铁路“不收洋股,不借洋款,不雇洋人,以免利权外溢”,“不准将股票,股份转售或抵押于洋人。遇有争执,不得请洋人干预。如违,即将股份扣除注销,复禀官究办。”《章程》授权陈宜禧邀请在国外从事铁路工程的台山人回国担任工程技术人员。又规定,铁路经过哪一条村的土地,就由那一条村的村民承担本路段的土建工程,并领取工价,如不愿承担,则由公司雇工完成,该村不得提出异议。这份章程,开了中国铁路史上由中国人自办铁路的先河。
在申请立案筑路时,陈宜禧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两广总督岑春煊始以“无碍田园庐墓始得筑路”,继之以“应由领有外洋毕业文凭之人妥为办理”为由横加阻挠。陈宜禧据理力争,声明自己“在金山各埠承办铁路工程四十年,领有造路工凭照”,他又向商部右丞王清穆求助,并得清廷出使美国大臣梁诚致电商部,力保陈宜禧“确有把握,应请责成专办,勿听阻挠”,这才得以立案。最后,慈禧太后于1906年1月22日批示“依议,钦此”,新宁铁路才得以在1906年5月1日正式动工。
新宁铁路的动工,是先进生产力和封建顽固势力不断斗争而取得的成果。
按计划,首期工程由当时台山第二大商埠新昌(现属开平市)经宁城(现台城镇)至台山南部的斗山。但新昌甄姓封建势力以“轨道车头有碍水利祠墓”为由拒绝,铁路被迫改道由公益至宁城。铁路“所过通都大邑,各乡巨村,以至小里落,各姓各族,鲜有不恃其龙蟠虎踞之势,严其彼疆此界之限。或迷信风水而起反抗者有之,或恃强权而起反抗者有之,或闹意见借事生端而起反抗者又有之。工程所至,风潮迭起,绕二百二十一里间,动辄负隅以相抗者,前后不下百数十次计”(引自《新宁铁路志》),“线路被迫弯轨二十九处”(1910年第9期《新宁杂志》)。
在这重重困难之中,陈宜禧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去化解矛盾,消除阻力。他耐心地向村民讲铁路的好处,讲科学道理,从而化险为夷。当然,他也作出必要的让步和妥协。
新宁铁路于1906年5月1日破土动工,1920年3月20日全线贯通,工程分三期完成。
第一期工程,公益至斗山段,1908年5月16日(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十七日)通车,全长59.028公里;
第二期工程,公益至江门北街,1910年1月21日动工,1913年4月26日通车,全长50.577公里;
第三期工程,台城至白沙,1917年2月1日动工,1920年3月20日通车,全长28.496公里。新宁铁路总长度为138.101公里(另有文史资料记载为133公里)。
在技术层面上,新宁铁路在中国铁路史上有两个首创。一个是斗山站的“转车盘”,机车停靠在它上面,能原地旋转180度,省去机车掉头的占地;另一个是在新会牛湾,用轮渡载火车渡过潭江。这是当时中国唯一的火车渡江奇观,它比琼州海峡火车渡轮足足早了90年。巴金先生在他的散文《机器的诗》中以浓墨重彩,生动地描写了这一情景,热情地讴歌了新宁铁路。
1909年,清廷嘉奖全国修筑铁路有功人员。陈宜禧被聘为农工商部四等顾问,官阶由正三品晋升为正二品,尊称为资政大夫。詹天佑被授予道员官衙正四品和进士功名。由此,陈宜禧获得当时全国铁路界最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辛亥革命期间,新宁铁路大力支持这场由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据《新宁光复记》一书记载,台山的革命党人经常利用新宁铁路电话传递情报。1911年11月10日,革命党人黄梦醒在台城发动起义,铁路工人协助革命党人拘捕满清新宁知县李继尧,使台山迅速光复。
然而,陈宜禧没想到的是,革命后迎来的不是和平安定,而是军阀混战。广东地方军阀,把新宁铁路当成“提款机”,无休止地提取军饷,有些将领不断地以“借款”的名义豪取巧夺。
1923年2月21日,孙中山由香港赴广州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由于铁路公司无法支付大元帅府浩繁的开支,孙中山于1923年7月17日以“不能担任军饷”为由,下令没收新宁铁路(《中国大事记》,1929年上海太平洋出版社,第314页),经侨胞多方说项,孙中山收回成命。这使得孙中山进一步了解台山和陈宜禧其人。1924年3月3日,孙中山特许台山实行地方自治。9月6日,任命陈宜禧为筹办铜鼓商埠委员。
然而,此时此刻,新宁铁路已处于极度困难的境地。当年,陈宜禧曾允诺,新宁铁路股息,“开车前为年利率4%,开车后为年利率10%”(陈宜禧:《新宁铁路开派股息布告》,见1922年第8期台山《胥山月刊》),由于燃料涨价、管理不善、负债过巨、军阀索取不已等多方面原因,铁路在开办后长达17年没有支付股息。而1923年1月,只给1908年5月15日以前交款的股东发放短期股息,这很自然地造成投资者的不满。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夺取了广东军政大权,新军阀更加疯狂地掠夺铁路,陈宜禧成了众多矛盾交叉的焦点。1926年11月11日,广东省政府以“工潮迭起,路务废弛”为由,派3名官员,会同铁路公司董事局推举的两名董事,组成“新宁铁路整理委员会”,宣布接管陈宜禧的全部职权。陈宜禧声明:“无论何时,其有以非法相加,破坏我宁路商办之局者,宜禧一息尚存,誓死力争。”1927年1月20日,整理委员会以武力强行进驻,陈宜禧被迫返回六村老家。但陈宜禧并未停止抗争,我在台山市图书馆查找到,从1927年6月5日至6月16日,陈宜禧在《台城舆论报》上连续12天刊登广告,以总办名义:宣布在6月15日召开股东大会,选举总理、协理、第六届董事和监察人。而整理委员会从6月11日至16日,紧挨着这条广告刊出声明,宣称“该前总办此行为显属违抗政府,应予严办”;参加大会者,视为“反动捣乱之举”。我们从中可以得知抗争之激烈。此后不久,陈宜禧心力交瘁,神经失常,在故乡默默无闻地逝世。直到今天,台山人仍然搞不清楚他的逝世日期。于是有1929年5月18日、6月25日,甚至是1930年等三种说法。
在陈宜禧逝世前,整理委员会经过查核,没有找到他“营私舞弊,侵吞公款”的证据。相反,发现他出售在西雅图和台山沙坦市物业后交公6万元的物证。因而,在1929年1月将铁路交还商办。可惜,这时候陈宜禧已不能行使职权了。
纵观陈宜禧的一生,他是一位为建设家乡而奋斗终生的爱国者,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铮铮铁汉,他的不足之处,是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所使然。
在20世纪出生的每一个江门人,都是新宁铁路的受惠者。正因为有了新宁铁路,江门才能在1925年11月16日从新会县的一个镇建成省辖市。台山和新会,因新宁铁路而繁荣。新宁铁路在运营的30年中,带动江门、台山和新会交通、经济、文化和市政建设全而发展,这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
1937年11月15日至1938年1月,日寇飞机对新宁铁路进行了几十次野蛮的轰炸,许多重要设施被炸毁。1938年12月12日,第四路军江门办事处主任徐景唐,命令新会、台山两县政府彻底破坏新宁铁路。从此,盛极一时的新宁铁路不复存在。然而,巴金先生在1933年6月6日乘坐新宁铁路火车,从会城去公益访问新宁铁路工人子弟学校校长黎健民后,写了散文《机器的诗》,使新宁铁路在中国文学宝库中得到永生。
为了表彰陈宜禧的丰功伟绩,新宁铁路董事局曾于1920年3月19日在台城火车站立了他的铜像。这个铜像于1966年8月被毁。1984年9月26日,台山县人民政府重立了陈宜禧先生铜像。他似乎在向前来瞻仰的人们吐露心声:
“宜禧今年七十有八矣。夙所抱持之志愿,厥有四端:一拟建筑牛湾火车铁桥;一拟推广阳江枝路,此皆关于本路前途者也。一拟筹建台山全邑水力电灯;一拟开拓台山汤湖热水湖为大浴场,此皆关于地方公共利益者也。四者之目的既达,宜禧之志愿斯慰。至于循序进行,惟力是视。尚望股东诸君暨各界明达,匡期不逮,俾底于成,庶宜禧克偿志愿,而释仔肩,拜赐多矣。”(引自1922年第8期《胥山月刊》)
这,就是一个尽忠桑梓的爱国老人未竟的志愿,也是他对我们后来者的嘱托。
我们每一个后来者,都应该继承和发扬陈宜禧爱国爱乡的精神,为建设现代化的和谐江门,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