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东南亚各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跨国并购已日益成为其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其中,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较为引人注目。1996年马来西亚在全世界企业并购排行榜上名列第九位,并购交易数260起,交易总额95亿美元。在亚洲1996年50起最大并购案中马来西亚独占15起,其中6起跨国并购案的交易总额达8.19亿美元,其中并购美国企业2家,英国企业1家,法国企业1家,总交易额达9.42亿美元。同年新加坡企业最大的跨国并购案是并购新西兰一家企业,交易额达5.13亿美元。 随着东南亚华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跨国并购也已逐步成为其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投资方式。本文试对文后附录所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的27家主要华人企业的127起并购 作一简单的抽样分析,以初步探讨东南亚华人企业的跨国并购现象。
(一) 关于跨国并购
跨国并购的的基本含义是,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的整个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收买下来。从中可以看出,跨国并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一国企业"是并购发出企业或并购企业,"另一国企业"是被并购企业,也叫目标企业。这里所说的渠道,包括并购企业直接向目标企业投资,或通过目标企业所在地的子公司进行并购两种形式。这里所指的支付手段,包括支付现金、从金融机构贷款、以股换股和发行债券等方式。跨国并购是国内企业并购的延伸,即跨越国界,涉及到两个以上国家的的企业,两个以上国家的市场和两个以上政府控制下的法律制度的并购。尽管跨国并购是国际上的习惯提法,从字面上看包括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两层涵义,但从法律形式看,主要是指跨国收购而不是跨国兼并。因为跨国收购的目的和最终结果并不是改变公司(法人)的数量,而是改变目标企业的产权关系和经营管理权关系。而跨国兼并则意味着两个以上的法人最终变成一个法人,不是母国企业的消失,就是目标国企业的消失。 本文的跨国并购也包括一国企业以其自己原来就拥有的在目标国的子公司,来兼并(或收购)目标国的目标企业。
因此,本文讨论的主要是跨国收购,但在提法上仍沿用跨国并购的习惯用法。
(二)东南亚华人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主要原因
日本学者斋腾俊的研究结论表明,东南亚华人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更倾向于采用跨国并购的方式,而不是跨国创建。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 跨国并购能迅速进入国外市场并占有市场份额。首先,通过并购,华人企业能有效地降低进入新市场、新行业的壁垒,能大幅降低企业发展的风险和成本;其次,通过购并,华人企业不仅能获得东道国原有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各种资产,也能获得原有企业的经营经验。此外,通过并购,华人企业可以节省创建的时间 ,迅速获取现成的生产要素,迅速建立海外产销据点。
第二、跨国并购能有效利用被并购企业的相关经营资源。首先,通过并购方式,东南亚华人企业可以利用被并购企业在当地市场的分销渠道,以及被并购企业同当地客户和供应商多年来所建立的信用,使东南亚华人企业能迅速地在当地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并且还可以顺便把华人企业的其他子公司的产品引入该市场。第二,通过并购发达国家的企业,东南亚华人企业可以获得该企业的先进技术和专利权,这对于急需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的华人企业来说,这也是一条十分可行的捷径。第三,通过并够国外现有企业,东南亚华人企业往往可以利用其商标的知名度,迅速在当地打开市场。第四,采取并购作为直接投资的方式,华人企业就不必重新设计一套适合当地情况的经营管理制度,而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的管理组织、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对当地情况缺乏了解而引起的各种问题。
第三、跨国购并能充分享有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便利。首先,东南亚华人企业为了进行国外直接投资常常要向资本市场获取资金融通,同创建方式相比,并购方式更容易争取到资金融通,因为并购方式具有较小的不确定性;其次,并购方式收益快,往往能更快地收回投资。
(二)东南亚华人企业跨国并购的并购动机和目标
东南亚华人企业跨国并购的具体目标和功能日趋多样式化,没有多少投机色彩。从战略指导思想来说,华人企业跨国并购主要是为了增强企业在未来竞争中的地位,着眼于进一步改善、完善企业的生产经营,形成新的技术、产品和市场优势。那种曾在国际上流行一时的投机性企业并购,即为了在行市变化中谋取交易利润,带?quot;泡沫经济"特征、行为短期化的并购,在东南亚华人企业并购活动中并不多见,在本文所列的127 例并购案中仅有两例是较明显的此类并购行为,即1982年印尼林绍良三林集团下属(香港)第一太平控股收购美国海巴尼亚银行案 及印尼黄奕聪金光集团的关系企业(香港)中策集团收购大陆超过200家国有企业案 。
从并购动机和目标来看,东南亚华人企业跨国并购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种类型:
1、 调整结构型并购。这种并购类型指的是华人企业为迎接未来的挑战,进行行业或企业改组和发展而必需的并购。这种类型的并购多表现为混合式并购和战略调整型并购。混合式并购是东南亚华人企业以经营多元化为目的的一种并购形式,这种并购多出现在80年代到东南亚金融危机前华人企业跨国投资的扩张时期。如马来西亚郭氏兄弟集团在香港收购无线电视和南华早报 ,印尼的三林集团收购菲律宾的造纸企业及化妆品、医药制造企业 ,新加坡大华银行集团收购吉隆坡和槟城的两家酒店 等。这类收购行为进一步拓宽了华人企业的经营领域,是其多样式化经营战略的具体体现。战略调整型并购是东南亚华人企业为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而在经营领域和区位选择上进行调整而进行的并购,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这种并购出现较多,主要表现为许多华人企业纷纷撤出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欧洲等地的投资,出售在金融业、酒店业、房地产业以及一些非核心行业的资产,转而在以东南亚各国为重点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以核心事业为主的并购。印尼三林集团在危机爆发后的两年内脱售了包括美国联合商业银行和荷兰综合商社克马洋行在内的大量海外资产,转而在菲律宾收购了海运企业上市公司Negros Navigation和菲律宾长途电话公司,在泰国收购了上市塑料公司Seathai Superware 。目前在发达国家的并购活动中,此种形式的并购极少见。
2、抢占市场型。这类并购是指在既有市场和新兴市场上,为占据尽可能大份额或造成尽可能有利的竞争态势所进行的并购,是东南亚华人企业并购的重要类型。有实力的东南亚华人企业往往都采用并购当地企业的方式,以期迅速进入东道国,占领市场。这类并购主要是指横向并购,即东南亚华人企业将自己原来的行业领域延伸到国外,占领海外市场。东南亚华人企业的这类并购,主要发生在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里。如马来西亚丰隆集团在香港收购曼森金融信托投资公司、道亨银行和恒隆银行,以及香港海外信托银行 、大众银行收购香港的JCG金融 、美达集团收购菲律宾的一家赌场渡假中心 ,印尼三林集团在马来西亚收购面粉厂,在香港和新加坡收购水泥制造企业, 桑 波集团在马来西亚收购香烟公司,新加坡大华银行在泰国和菲律宾收购银行等。为打入西方市场,东南亚华人企业也对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以及欧洲各国等发达国家企业进行并购。马来西亚郭氏兄弟集团收购法国的世界首席食糖贸易公司 ,大众银行收购新西兰的BANCORP HOLDING LTD ,刘蝶集团收购新西兰的I&PFLETCHER 建筑公司 、印尼三林集团收购美国的爱尔兰银行、新加坡第一家食品收购美国的万安食品 等。由此可以看出,东南亚华人企业跨国并购最大的目标是抢占海外市场。
3、降低成本型并购。是指东南亚华人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增加赢利、开展降 低成本、挖掘自身潜力的工作时所进行的必须的并购。经过战后几十年的经济开发,东南亚各国原本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已不敷经济发展的需求了;原本十分低廉的劳动力工资也在逐年上涨,如泰国的劳动力工资以由原来的每天2-3美元以涨到每天5-6美元 。这些因素使得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东南亚华人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国际竞争力明显下降。东南亚华人的许多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纷纷在亚洲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并购活动,显然是为了降低其生产经营成本。
4、获取技术型并购。此类并购是指东南亚华人企业主要是出于获得比较先进的技术和人才,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面进行的并购。这种并购,可使华人企业获得某项和某些特殊的技术和人才,或者掌握某种稳定的技术来源,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准,增强技术开发和服务能力,巩固其市场竞争地位。这种类型的并购多见于从事高新技术的东南亚华人制造业企业对西方发达国家高科技企业的并购。但整体看来目前东南亚华人企业这种类型并购还比较少。较典型的案例有马来西亚陈志远的成功集团下属奥维尔工业收购美国的AAF麦奎集团、英国的T&E HALL LTD 两家空调机制造企业 以及印尼林绵坤的瓦南迪集团收购澳大利亚塞彻利电池公司(包括此后在英国、瑞典、爱尔兰收购电池制造企业) 。但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和越来越多的东南亚华人企业进入高新技术领域,此类并购将迅速增加。
(四)东南亚华人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形式
从并购形式看,东南亚华人企业并购活动主要集中于混合并购和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极少见。东南亚华人企业跨国并购活动中最常见的是同业之间的横向并购,即主要是在同类行业、产品、服务、市场基础上旨在扩大竞争实力、市场份额和全球经营网络的同类企业的并购 。在本文所列举的案例中,绝大多数华人企业采取的都是横向并购。除马来西亚郭氏兄弟集团、印尼三林集团和金光集团外,三国的另外24家华人企业的跨国并购主要是横向并购,其中,新加坡的5家华人企业18次跨国并购案仅有一次不是横向并购。东南亚华人企业同时还十分重视混合并购,即跨行业收购以实现多样化经营的目的,这是东南亚华人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不同于国际上大型跨国公司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本文的案例中,除了横向并购,其余的全是混合并购,没有纵向并够的案例。而混合并购主要集中在几家规模较大的、多样化程度较高的综合型华人企业的并购案中,如马来西亚的郭氏兄弟集团、丰隆集团、印尼的三林集团、金光集团、新加坡的大华银行集团等。国际上的大型跨国公司的跨国并购主要是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基本上没有混合并购。由此而来可以看出东南亚华人企业对多样化经营的偏好。
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东南亚华人企业的跨国并购开始出现并购扩张与"剥离消肿" 双向发展的趋势。一方面,东南亚华人企业通过跨国并购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出现了一批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另一方面,这些大企业特别是高度多元化的"多功能公司"通过斥卖非核心资产以实现"消肿健身",以图精干。1997年下半年以来,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掀起了一股企业重组的热潮,纷纷脱售集团的不良资产,重新优化配置企业资产。如马来西亚的金狮集团在1997-1998年间斥卖海内外非核心资产超过40亿零吉特 ,从而实现集团事业的集中经营。
(四)东南亚华人企业跨国并购的行业特点
东南亚华人企业的跨国并购,涉及的行业已经十分广泛,但仍显著集中于不动产与金融服务业,其中主要是酒店业、银行业、及房地产业,其次为制造业、娱乐和传媒、贸易和建筑业等。制造业多数为食品加工业、造纸业及木材加工业。因此,从整体上看,东南亚华人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仍以传统第三产业为主,在制造业行业也主要是以传统的原材料加工工业为主。在技术、资本密集的其它重要产业如石油化工、电信、计算机、制药、汽车及零配件、机械制造等,东南亚华人企业没有或及少涉足。这种情形与欧美跨国并购的行业分布刚好相反。当然,这也是与目前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本身的行业分布特点相一致的。随着华人资本在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不断投入,东南亚华人企业在这些产业中的跨国并购活动也会迅速增加。
(五)东南亚华人企业跨国并购的区位分布特点
东南亚华人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几乎已遍及全球,包括亚洲、欧洲、大洋洲等地。亚洲特别是香港和东南亚是其跨国购并最集中的地区。从本文所列举的案例来看,东南亚华人企业在东南亚本地的跨国并购活动最为活跃,而且在制造业领域的并购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究其原因,一是各国彼此相邻,来往方便,加上历史上各国彼此贸易交往密切,企业之间相互比较了解,并购风险不大,并购成本较低;二是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产业类型相似,利于华人企业进行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三是各国的文化习俗和企业管理制度差异相对较小,易于并购的操作和并购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香港在东南亚华人的海外投资战略中具有重要的中心地位,它既是东南亚华人投资中国大陆和台湾?quot;桥头堡",又是其进军欧美等其他国家的一扇窗口。在这里,东南亚华人企业不仅可以享受到融资的便利,同时还能及时了解全球的经济情报信息。东南亚华人企业在香港的跨国并购几乎都是在证券交易所通过对上市公司股票的收购实现的,同时也实现了在香港的"借壳上市",因此可以筹集到企业海外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东南亚华人企业在香港的并购活动的偏好在于新闻媒介、金融机构、贸易公司和综合企业,通过新闻媒介可以方便地搜集企业所需信息,而金融机构、贸易公司和综合企业则可以发展成为控制各国子公司或关系企业资本运营和公司管理的控股公司或地区(全球)总部。
东南亚华人企业目前在大洋洲、北美和欧洲的并购活动还比较少,且几乎都集中在不动产领域,其原因主要在于在这些地区进行制造业并购风险大,成本高,而且由于管理制度和经营思想的差异,并购后的整合难度很大。就本文的案例来看,东南亚华人企业在大洋洲、欧、美的并购活动大都集中在不动产、金融业和服务业,这说明其并购动机在于分散资本。东南亚金融危机后,许多华人企业都是靠出售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及欧美国家的资产(多为不动产)获得"强币"从而渡过难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