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华语,它与汉语标准语音的根本差异是语音的不同。华人移居印尼历史悠久,加上印尼以岛屿众多著称,幅员辽阔,由于社会的分化,华人的交往、迁徒,民族的融汇,交通的阻隔,以及华人来自中国沿海多个方言地区等诸多因素的相互影响,逐步形成了印尼华语方言。
  二十世纪前的几百年中,中国尚没有统一的“普通话”,地处东南沿海的各地方言与古代的官方语言差别很大,而移居印尼的华族大多数来自广东福建沿海地区,带去的都是广粤、客家、闽南、福州、莆仙等方言,彼此方言一般难以通话。因此,印尼华族语言“南腔北调”,很难交谈,如仙达有自称的“中国仙达国语”与中国国语的普通话差别很大,详细听,即有广东粤语和客家方言,也有闽南话和印尼腔的柔合,还有一点四川腔。印尼先达,居住在这里的华人大部分都是来自闽粤地区的先民,随着岁月的更迭,先达形成了很大的华人族群,二十世纪的前半个世纪,华人历经五十年的不懈努力,创办了许多华人中小学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华人学校的华语教师极其缺乏,先达华侨社团,通过当时中国国民政府驻印尼棉兰领事馆的领事,到四川招聘了一大批华语教师到先达任教,先达各华人中小学的教学都是以四川的普通话为准,所以,仙达的“中国仙达国语”带有四川腔是不足为奇的。在印尼华族社会中,闽南人居多,因此,其它地区就把闽南话说成是“福建话”,这是不准确的。在印尼的棉兰、仙达、民礼、阿沙汗、楠榜等地,乃至整个苏门答腊岛闽南方言是通用语言,不管来自中国的什么地区,讲什么方言,在苏门答腊岛都统一使用闽南话。但印尼的闽南话均为中国东南沿海各地方言的混合体,即有广东粤语的成份,也有客家话的腔调。爪哇的闽南话就带有爪哇腔,连普通话也爪哇腔十足,特别是东爪哇地区的爪哇腔更为突出。
  由于华族在印尼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带去家乡的原始方言,经过几百年的瓦解而分化,又随着华族社会的聚居而融合,在族裔不断迁移和分散的情况下,语言的分化过程占优势,分化过程和融合过程交叉进行,一种语言的不同会随之分化为独立的语言,这就形成了今天的印尼华族自成一腔的“闽南语”,或“仙达国语”。这种华族语言的统一过程,除了不同方言集中为民族共同语之外,还有异族语言的交融。如“紧张”,棉兰的闽南语为“简章”,“怎样”读“按盏”,听电话,读“扛电话”(‘听’的印尼语译成闽南话叫‘扛’),“开车”读“牵车”等即有闽南音,也有广东话,亦有客家腔和印尼马来语音,让人听了糊涂。成为家乡与之交际的樊篱,在华族语言中,有很多中国东南沿海方言的借词,这就是交融的痕迹。印尼“闽南语”在传播与交际的过程中,常常遇到一层层樊篱和关卡,难以畅通,这关卡和樊篱就包括各地方言及印尼马来语的混杂,不仅不同方言难以沟通,即使是同一方言区,口语交际也会发生困难。
  印尼华族语言的形成,自成一家,也是语言交融和统一的过程,在印尼的历史上,各种方言在印尼华族中交替使用。在印尼华族中,福建闽南人居多,占有百分之七十多的比例,具有高度发展的闽南文化,在印尼华族语言交融过程中,“闽南语”自然而然地成为胜利者,而且,由于华族社会的长期作用,其它方言都没有分化为独立的语言。但是,印尼的“闽南语”和其它的方言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印尼华族方言很多,通常讲的是闽南语,如印尼的闽南话“你去先”听起来是闽南话的“你先去”,其实有广东话的成份,还有“大过你”是闽南话的“比你大”,这些都是广东话里的“闽南语”。闽南语在印尼华族中,使用的人口最多,占百分八十以上,使用印尼独特的和变味的“闽南语”,是印尼华族各方言华裔共同使用的交际语言,其内部一致的“腔调”程度比较高,彼此通话没有多大困难,根据各自居住在当地的印尼马来语腔调的语言特点,又分为棉兰“闽南语”、先达“闽南语”、爪哇“闽南语”等几个“闽南”方言片区,保留着一定的闽南语词,外来借词也相对比较多。
  从印尼华族几大“闽南语”片区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内部一直存在着闽南语的方言差异。因此,印尼“闽南语”具有一定的多元性,它体现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其一,印尼闽南语并不来原于某一区域的单一性汉语方言,它来自于广东的潮汕闽南语方言和漳、厦、泉闽南语方言片区,在各闽南语方言片区中还有山区和沿海之别,以及闽南语方言片区与周边相邻地区其它方言的“闽南语腔调”之分。这是印尼闽南语形成的多元性在空间上的体现。其二,印尼“闽南语”的基本形成格局始于宋元以后。宋元以后福建闽南地区和广东潮汕地区的先民大面积迁徒印尼各群岛,由宋元到明清,由明清及现在,印尼华人落地生根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近千年的时间,由于华人在印尼居住的时间跨度大,闽南语在印尼华族中不断地发生着变异,这种随时间的跨度的不断的变异,就是印尼“闽南语”在印尼形成的多元性在时间上的表现。时间和空间的多元性在印尼“闽南语”形成过程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某一时间,某一区域对同一方言发生作用,从而造成了今天的印尼“闽南语”方言的来源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局面。
  印尼华族“闽南语”的构词是以汉语为基础的,但有自已的创意,如“自行车与风车”,“摩托车与电单车”,“空调与冷器”,“套房与层房”等。其构词在叫法上就有自已独特的创意,自行车是靠充汽体行走的,闽南语的汽体叫“风”,印尼闽南语就把自行车叫成“风车”;摩托车是靠电动行走的,印尼闽南语就把摩托车叫成“电单车”;空调有供冷暖汽体的功能,但印尼属热带气候,不需要暖汽体,印尼闽南语就把空调叫成“冷器”;套房,闽南语意为商品房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层层上升筑造而成,印尼闽南语就取层层之意,把套房称为“层房”。所有这些语音叫法的不同,都是存在着闽南语与印尼华族“闽南语”在构词上的不同,这种不同,更符合印尼的状况习惯,更具有合理性。
  以汉语为框架,以闽南语为核心的印尼“闽南语”,构词现象是印尼华族社会语言独特的风景线的一大特点,它包容有客家腔,广东粤语调和印尼马来语等三大方面的方言。只要稍加留意便可听出来,如果不知道这一特点,只是一味地按照正统的闽南语的传统习惯看待印尼“闽南语”,就会出现语言障阻,甚至产生反感的错误心理。反之,正确认识印尼“闽南语”的这个特点,就能得到一把认识印尼“闽南语”的金钥匙。
  由于历史原因,印尼华族“闽南语”带有其它方言腔调是必然的。这是历史多元文化长期融合的产物,是印尼华族和各地方言荟萃在印尼的见证,也是印尼华族与印尼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结晶。现在印尼华族“闽南语”独特的色彩不但不会冲淡,反而更浓,更带有多元文化的情调,也是不可避免的。语言是社会底蕴的拷贝与缩影,华族社会不可能关起大门,印尼“闽南语”也必然随华族社会的发展而更加丰富。无论在印尼,还是在闽南地区都是如此,经过自然的选择,其结果会使印尼华族“闽南语”更加多姿多彩。
  印尼华族“闽南语”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这使印尼华族“闽南语”能适应各种族多元化的需要,它能适应印尼华族来自中国多个区域的特点,照顾到了各种方言习惯的需要。是印尼社会文化的靓丽风景线,丰富多彩的印尼华族“闽南语”与印尼社会的语言柔和在一起,使印尼华族的语言文化更加亮丽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