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崇拜,是很值得探讨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600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为什么纪念郑和下西洋?我想,目的不在于炫耀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辉煌,更不是要自鸣得意、自我陶醉,而是要总结历史,开拓未来。
600年前的郑和下西洋,是明代中国非同寻常的航海活动。从1405年起,前后七次,历时28年,往返于亚非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活动内容包括:政治宣传(宣谕诏令、提高声威)、睦邻邦交(调解纠纷、保障航道安全)、经贸关系(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文化交流及宗教祭祀等。从这里,我们看到明皇朝统治者和郑和船队重视海洋、敢于劈波斩浪扬帆万里的开拓精神。我想,重视海洋,勇于开拓进取是郑和下西洋留给我们的历史遗产之一。这份历史遗产不能淡忘,要好好继承。
直到今天,讲起郑和,讲起郑和下西洋,无人不赞叹15世纪时中国的综合实力是那样的强大,中国的科学技术是那样的先进。在造船业和远洋航海方面所展现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当时,甚至在其后的一两个世纪里,都是无可匹敌的。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实际上是装备齐全的强大的武装船队,在当时的亚非地区,完全有能力攻击占领任何一个国家,但他们没有那样做。郑和以明朝的和平使者留在历史的记忆里。作为郑和下西洋的郑和这个历史人物,已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出,但作为中国历史上和平使者的郑和,却留在郑和下西洋船队所到的许多地方的人民记忆里。在东南亚的马来族和其它民族人民的记忆中,甚至演化成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庇护他们的神明。
李炯才先生(新加坡驻印尼前任大使):
若“郑和下西洋”活动持续下去,亚洲的历史定会不同
李炯才先生,以《郑和下西洋在印尼的威力、影响和贡献》为题作了主题演讲。他认为:郑和不只是一位曾七次率领宝船队出海访问西亚及东南亚的中国使节,曾促进了中国和西洋之间的友谊和贸易,还有就是他将回教传到印尼,以及他收兵后对整个亚洲局势的影响。
郑和所到之处,都留有他的痕迹。印尼、泰国、马六甲、锡兰、汶莱,都有‘三宝公'庙,‘三宝太监'的脚印,‘三宝井'等等。遗迹最多是印尼。
在其之后,明朝政府改变了外交政策,采取封闭自守的向内政策。这使亚洲海面出现了真空的现象,使日新月异,逐渐强大的欧洲国家野心勃勃的白种殖民地统治者寻机而入。一个又一个地把战舰驶入亚洲海岸,在无人抵挡的情况下,占领了东南亚和中国南部,奴化了东南亚人民。若明朝政府继续发展及推动中国航海技术及扩展海上势力,白种人绝对不会轻易地占领东南亚国家。若“郑和下西洋”活动持续下去,亚洲的历史定会不同。
安焕然教授(马来西亚南方学院):
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族群,有着不同的“郑和”
安焕然教授宣读的论文题目为《郑和形象塑造:以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为例》。他认为:在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中,不可避免地会夹杂有叙述者的主观意识、下意识,甚至非意识活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族群,彼此的时代诉求、主观意识不同,他们对相同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叙述,也会做出不同的诠释,而具有其本身特殊的历史及当下的意义。
在马来西亚,因郑和下西洋时曾在马六甲设置中继站,且几乎每次必经马六甲,使郑和在马来西亚华人心中的象征意义常常超越史实,成为一个“半神的人物”。马六甲的三宝山,登嘉楼的三保公庙,槟城的巴都茅的郑和三保宫,东马砂捞越古晋的义文宫三保庙。显然,郑和是已被神化了。
若把郑和的传说和神化,置于其所在的人文历史背景之下来视察,便可窥探出郑和传说神化在马来西亚的演进玄机。
近10多年来,马中关系日趋融洽,民间华社和官方主流又把郑和说成是“马中关系的和平使者”。现在为了旅游、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在马来西亚又出现了政治的、经济的、旅游的郑和……
黄猷先生(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东南亚和中国都在构建郑和文化
黄猷先生在发言中指出,对“郑和”研究,应跳出过去的视野来考虑。目前海内外构建的“郑和”形象,让其承载了太多的东西。
在东南亚,在华侨社会的各个生存发展阶段,郑和被幻化成“华侨社会的组织者、开拓者、保护者以及和平使者”等。在中国国内,因考虑到南洋侨民、海洋资源、航海技术、科学文明、邦交友好等的重要性,郑和的形象也从1904年的“祖国大航海家”到上世纪50年代的“中非友谊”使者,再到现今的“和平使者”形象。
目前,东南亚和中国都在构建郑和文化,包括此次对鸿渐村的太保公庙是不是郑和庙的探讨,都是对郑和文化在交流方面的解构。政府与民间会形成互动,国内与国外的探讨亦会相互影响。希望所有的研究都能形成良好的互动,而不是互相误导。
高溪源先生(漳州市华侨历史学会):
漳州的海内外侨胞无限敬仰郑和、王景弘
高溪源先生就“郑和下西洋对明代漳州海外经贸发展、华侨移民和生存以及漳州民间对郑和、王景弘的崇敬信仰”作了介绍:郑和七下西洋为海外经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月港随即兴盛了150年(即1453年至1604年),与东西洋47个国家通商贸易,带动了漳州社会进步,使月港成为闽省历史上的“四大商港”之一,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大发展。
郑和下西洋时,九龙江沿岸不少人随其船队下西洋并留居海外。从此之后,漳州沿海、沿江居民移居海外数量迅速增加。
鸿渐村祭台上的对联是:著千古功勋职称太保,济万民黎庶德重凤山,这是始建郑和庙时遗留的佳句,闽南侨胞借此歌颂二位太保的丰功伟绩,谱写太保公庙与华侨历史的渊源。鸿渐村还盛传着许多崇拜二位太保的故事和民俗,如华侨节、吕宋村之称、二太保显灵不误演戏、元宵节迎二太保贺新婚等。
廖大柯教授(厦大南洋研究院):
论东南亚华侨华人对郑和的崇拜
从郑和下西洋对海外移民的影响,来解读海外华人对郑和的神化,认识海外华人纪念郑和的现实意义。
首先,郑和下西洋,不仅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而且也促进了海外华人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郑和下西洋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航海成就,为日后华侨大量移居海外创造了有利条件;郑和在南洋的和平友好活动,为后来华侨开发南洋树立了榜样,从而吸引愈来愈多的华人移居海外,形成较为稳定的华侨社会;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强了华人移民的发展能力;提高了中国的威望,同时也提高了华侨在海外的政治地位;在海外传播了中华文化,增强了华侨的民族凝聚力和对祖国的认同感。
其次,海外华人对郑和的纪念和崇拜是华侨社会文化心理的反映,从对他的个人崇拜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一种信仰崇拜;同时郑和在海外华人心目中是祖(籍)国的象征,对他的纪念和崇拜反映了海外华人希望祖(籍)国强大,从而提高自身的地位。
第三,通过纪念郑和的活动与仪式,不仅加强了海外华人族群的文化意识认同,有利于传承与丰富华族文化,可以在广大华人之中联络感情、沟通信息、团结互济、开展社交活动。纪念郑和还是海外华人同母国的文化情感纽带,寄托着海外华人希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
江宏真(福建省侨联副主席):
研讨会选题很有意义,很有新意
应邀参加此次研讨会的福建省侨联副主席江宏真,在今年5月份由中国侨联主办,福建省侨联与福州市政府、泉州市政府联办的“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系列活动中,具体负责组织了有100多位学者参加的郑和学术论坛。他认为:本次研讨会选题以“文化郑和”为主题,与“历史郑和”的研究相呼应,很有意义,很有新意。
在学术研讨的过程中,海内外专家学者们凸显了执着追求的精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表达了多学科对话的人文关怀与和谐。本次研讨会还有乡村百姓参加,这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文化郑和”研究涉及郑和的许多故事,不乏扑朔迷离的口头传说等民间文学,无论是东南亚华侨华人对郑和的崇拜也罢,华人社会对郑和的共同记忆也罢,民众心中呼唤的郑和也罢,各种因素(包括政治因素)建构了郑和现象也罢,也不论是不是历史搭台,为现实唱戏,一切都还只是起点,并非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