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梁

  改革开放2 0年来,福建省充分发挥自身具有的“山海侨台”优势,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福建省的经济开发和发展,尤其是以侨乡为代表的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面貌的巨变,与大量吸收利用海外华人华侨资本和港澳台湾资本有着密切的关系。充分了解和肯定海外华人华侨对家乡的贡献,进一步发挥他们的作用和潜力,对于福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对于全省的现代化事业,有着长期的战略意义。
  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角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政府吸引外资各项优惠政策的相继出台,外资开始大量进入中国,进入90年代,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外资对中国的接投资更呈现大幅度增长的新局面,199 3年以来中国获得的外来直接投资额连续多年居于世界第二位。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1979-1998年,中国实际使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 2692.78亿美元,今年以来,外商投资势头不减,截至 1999年3月,全国累计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328228家,合同外资金额5812.45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到2747.93亿美元。外资的大量流入,既带来了建设开发资金,又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对于扩大外贸出口,增加国内投资、劳动就业和税收,对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改造产业技术以及改善市场结构,都起着重要作用,是促进国内经济转型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人们也不难发现,外资来源不仅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资本,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资本,也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港、澳、台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华人资本。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资料显示,截至1997年,外商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合同金额为5203.9亿美元,其中港、澳、台和东南亚华人资本即达到3614. 7亿美元,占69.5%。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省,是中国历史上进行海外贸易的传统地区,又是仅次于广东省的中国第二大侨乡,海峡两岸经贸、文化交流的前沿基地,改革开放后,福建省是最早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开放省份之一,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占有重要区位优势。因此,福建省也是外商直接投资较为集中的省份之一,1979年至1996年,福建省实际使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为178.15亿美元,约占全国同期外商投资额(实际使用额的)10%。如果从福建省外资的来源构成分析,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华人资本占有的比例则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据统计,截至1995年,福建省外商直接投资的合同金额中港澳资本占68.8%,台湾资本占16 .3%,美国占1.8%,日本占
  1.1%,港、澳、台资本合计占84. 9%。东南亚资本对中国的投资是以当地华人资本为主体的对外投资,在福建省的投资占有重要比例,以1994年为例,按实际使用的直接投资额计算,新加坡对福建的投资占其对中国直接投资额 12.4%,同年同比例泰国为4.9%,马来西亚为22.5%,菲律宾为69.l%,印度尼西亚为29.3%,可见福建省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角是港台和东南亚的华人资本,换句话说,改革开放以来,华人资本已成为福建省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支柱。
  福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改革开放前,福建省是中国沿海地区的贫困省份,也是在全国经济中较落后的省份之一。除了多山等不利的自然条件因素之外,“海防前线”的战备地理位置使之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因为国家投资少,基础设施尤其薄弱,更制约了福建的经济发展。据统计,1953-1978年,福建省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例仅为1.4%,其间个别年份虽然占有稍高的比例,但也没有超过3%。因此,到1978年时,福建省占全国的GDP、国民收入、工农业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1.8%、l.9%、1.8%,人均GDP仅为
  270.6元(人民币),低于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374.5元.除了青海、西藏,福建省的人均GDP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21位,而人均收入则从1950年时的第13位后退至第22位。
  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八闽大地,20年来,福建的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变,甩掉了贫困落后省份的帽子,并一跃成为国内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今天,福建省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在国内已上升到第11位和第7位,令人刮目相看,以至引来了“孔雀东南飞”。对外开放后,以华人资本为主的外资对福建经济的发展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经过20年的发展,福建已成为经济外向度比较高的省份,对外开放度高,外资所占比重大。那么,具体来说外商直接投资对开放后的福建经济的开发和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1.促进了出口。外商投资的出口型企业比重大,1995年时,福建外资企业的出口率达到 55 .6%,高于全国 38. 7%的水平。同年,外资企业在福建省出口额的44.8%,也高于全国31.5%的平均水平。1979年至1995年的17年间,福建省的出口规模从3.8亿元(人民币)增长到780亿元(人民币),扩大200倍以上、如果考虑到近两年出口曾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等原因,1998年的外资出口也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60多倍,是福建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华人资本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2.促进了福建地方的经济发展。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格局,以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充分反映出华人资本的投资特点。据统计,1995年底时福建外资的产业结构中,以企业数计算,制造业占77. 4%,不动产占7.4%;以投资额计算,制造业占55. 6%,不动产占28.5%;到1997年,外商在福建的投资额中,制造业占48%,房地产占34%。也就是说外商的投资额有一半左右在制造业,有三成左右在房地产业。如果从福建省企业的工业生产额来看,1995年时,外资企业的生产额占34 .6%,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的生产额占31.9%,国有企业的生产额占18%,私有企业的生产额占15.5%,说明外资企业在省内的工业和第三产业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成为福建省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又据统计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福建省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0%,全省兴办的2万多家三资企业的新增工业产值占全省新增工业产值的70%,是福建省重要的新经济增长点。
  3.扩大了就业。在外商直接投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有较大比重,尤其是制造业中的食品、饮料加工制造、纺织、服装加工、皮革产品制造等等行业,都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作为吸引外商进行投资的产业来说,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企业并不是方向,实际上,20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外商投资行业的技术含量正在不断提高,外资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也不可否认,大量的外商投资企业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企业,对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在扩大劳动力就业方面也是有所贡献的。1995年底,福建省外资企业在城镇中所占的雇佣比率达到14.l%,远远高出同期全国的平均水平3%,也高出劳动密集产业发达的广东省11.4%的水平。
  实现侨乡现代化的先锋
  作为中国著名的侨乡大省,福建有800多万海外乡亲分布在世界各地,尤以东南亚地区人数最多,在港澳地区也有80余万人,其中不乏财力雄厚者。据《Forbes资本家》杂志1995年“世界华人富豪榜”披露,以1亿美元的资产为底线统计,全世界共368名华人富豪上榜,如按籍贯来分析,台湾籍83人,总财富495亿美元;潮汕籍60人,总财富821亿美元;闽南籍66人,总财富760亿美元;福州籍26人,总财富420亿美元,还有广东的客家籍、广府籍、五邑籍,以及海南籍、江浙籍等都有统计,这里不—一列举。人们至少可以从中看到,福建籍的富豪合计92人,总财富达到1180亿元,这虽是1995年的数字,稍嫌陈旧,但90年代海外闽籍华人的经济实力由此可见一斑。如果再考虑到台湾籍富豪中许多人的闽南移民背景,广义上的闽籍贯华人的经济实力则更为雄厚,所以上述《Forbes资本家》杂志在一篇“潮汕、闽南领风骚”的文章中指出:“如此追本溯源,应以闽南人的经济实力最强。”应该指出的是,所举闽籍富豪都是成功的海外华人企业家,拥有规模庞大的企业集团,这部分人属于海外华人经济金字塔的顶尖部分,人数极少,绝大多数海外华人仍是属于如汪洋大海的华人小商类型。改革开放后,国内投资环境起了根本变化,有不少的闽籍华人企业集团或相关企业到故乡进行大规模投资,许多华人中小企业家也到家乡兴办起各种企业,形成了一股股侨乡投资热潮,为改变传统侨乡的落后面貌起了先锋作用。下面,让我们对华人资本在福建主要侨乡所作的贡献作一巡礼。
  泉州市现在所辖区划包括原晋江地区各县市,是福建省最著名的侨乡,可谓闽南侨乡的核心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华人资本为主的外商投资持续增长。一些海外著名的华人企业集团也投资参与泉州的开发和建设。例如吴家熊的大马集团(Dharmala Group)投资参与泉州新市区的建设,香港中策集团(China Strategic Holdings Ltd·)购买泉州国营企业股权,投资改造老企业;菲律宾郑周敏亚世集团(Asiaworld)投资酒店、百货业;施玉成的SM集团投资大型超级市场等等。截至1999年2月,泉州市已经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7051家,总投资额达114.72亿美元,已投产(开业)外资企业率达67%,外商实际到资率超过54%。泉州市辖下的晋江市是典型的侨乡地区,有分布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4万晋江籍华人华侨、港澳同胞。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晋江海内外乡亲“勇为天下先”,抢得先机,不断进取、创新,创造出经济高速发展的“晋江模式”,使晋江跻身于全国百强县之列。充分发挥侨乡的海外乡亲众多优势,大力引进华人、华侨资本,是其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回顾晋江“三闲”起步,“三来一补”过渡、“三资”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的经济发展轨道,都与发展“侨”的优势有密切关系。据1998年10月统计,在晋江市批准的24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中,晋江籍海外乡亲兴办的占90%以上。又据统计,1993年一1998年10月,晋江市旅外乡亲回乡创办874家外商投资企业,合同利用外资
  13.85亿美元;1997年外商投资企业产值达168亿元人民币,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
  52%。由此可见,旅外乡亲的投资为晋江经济的腾飞起了重要推动作用。除了投资家乡的企业之外,晋江华人、华侨还有热心为家乡捐办公益事业的优良传统,1994年以来,旅外乡亲捐赠5亿多元人民币,兴办家乡的教育、农业、卫生、文体等事业,对加强侨乡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侨乡面貌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全市15个镇,90%以上的村落都接受过旅外乡亲不同程度的捐赠,全市400多所中小学也都不同程度地得到海外乡亲的捐赠。旅外乡亲的捐赠事业不断发展,也为晋江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厚的物质基础。
  厦门市不仅是著名的侨乡,更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设立的5个经济特区之一,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试验“窗口”,福建对外开放的“龙头”,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桥梁。20年来,厦门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面貌的巨变更是与外商投资有密切关系,而外商投资的主体仍是华人资本,实际上,厦门经济特区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就是海外华人资本,厦门的第一家外资银行也是华人资本。“三资企业”产值在厦门市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早在1988年时已超过国有工业企业的产值,到1998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完成产值已达399.68亿元人民币,占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的67%以上,成为厦门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根据厦门市统计局资料,到1998年,累计外商投资实际使用额达91.24亿美元。为便于说明问题,我们再举一组数字,截止1996年底,厦门市累计共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862家,投资总额150.14亿美元,已开业企业2901家,开业率达75.11%;外商投资实际使用额63.65亿美元,到资率为51.54%。若以投资来源分析,1996年统计,香港资本占53.6%,台湾资本占22.61%,外国投资占19.47%。而外国资本排在前5位的国家是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其中新、马、菲的投资仍然是海外华人资本为主体的投资。根据以上数字,可以知道华人资本在厦门的外商投资中占有近80%的比例。实际上,在厦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可以感受到海外华人资本所发挥的作用,那些实力雄厚的海外华人企业集团在厦门投资的大手笔,则更引人注目。设在厦门海沧工业区的翔鹭涤纶纺纤(厦门)有限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大型外资企业,1995年2月投产,年产值约为30亿元。该企业就是由台湾的东帝士集团、海外林绍良的三林集团、菲律宾郑周敏的亚世集团联合投资,母公司翔鹭实业有限公司设在香港。此外,新加坡黄廷芳的远东集团、马来西亚郭鹤年集团和郭令灿的丰隆集团、菲律宾的陈永栽、施玉成、黄明顶等著名企业家的所属企业,都在厦门有不同规模的投资,例如陈永栽(Lucio C. Tan)集团独资设立厦门商业银行,参与海沧开发项目,还投资购并了原厦门酿酒厂,设立亚洲酿酒(厦门)有限公司,给老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福清也是福建省的主要侨乡,旅外乡亲和旅居港澳的同胞达60多万人,分布于全世界7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华人、华侨有51万多人,分布在39个国家,又以在海外的最多,有36万多人,在新加坡的有7万多人。海外的福清籍乡亲经长期艰苦努力,大都事业有成,有多人已跻身世界著名华人企业家之列。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0年国务院批准福清撤县建市、赋于福清综合改革试点与乡村城市化试点县(市)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后,海外乡亲在宽松的政策环境下,倾情家乡经济建设,大举投资开发区,迎来了福清大开放、大发展的春天,使侨乡福清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著名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括宏路中心区、洪宽工业村和康辉工业村的创建和发展,就是由福清籍的海外华人、华侨创建并率先投资,通过“以侨引台、以台促侨”,形成“侨台港外联合开发”的外资投资局面,也可以说融侨开发区的建设发展是在国家基本上没有投入的情况下,靠地方和海外侨胞共同努力而取得成功的。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开发区已有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行业遍及电子、化纤纺织、塑胶、汽配、服装、制鞋、食品、铝业、家具、建材等,开发区内由三林集团和台湾资本合营的冠捷电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电子终端显示器厂家,1997年时产值已达24亿元(人民币);开发区内的冠望、优星化纤公司生产的化纤产品,福耀、万达公司的汽车安全玻璃,太平洋、明达公司的塑胶制品和铝业的铝制品,均在全国同行业名列前茅,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1998年开发区的生产虽然受到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仍保持增长态势,全区工业产值达到1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44%,出口总额达到7.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44%,上缴税金1.3亿元,比上年增长18 .6%,这三项指标分别占全市三资企业总量的75%、80%和65%,再次显示出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要地位和活力。融侨开发区的崛起,迅速产生国辐射作用,也带动了整个福清的开发和建设,使福清一跃成为闽东南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热土。据统计,截至1998年底,福清市已累计批准以华人资本为主的外商投资企业659家,总投资31.7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56亿美元。1998年,福清三资企业工业产值达145亿元,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46%,三资企业出口创汇9亿美元,真正成为福清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由于福清充分发挥了“山海侨台”及地理区位优势,目前已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为经济外向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近几年连续保持国民经济的两位数字高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跃据全省先进县(市)前例,并先后荣获全国农业百强县(市)、全国投资环境百佳县(市)和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百强县(市)等光荣称号。
  提高吸收利用华人资本的水平
  无论从统计数字还是从全省吸收利用外资的实际考察,华人资本尤其是港澳台资本已构成了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的主体,对全省的经济发展发生了强劲的拉动作用,其积极作用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近年来在大量利用以华人资本为主体的外资的同时,有一种看法认为今后应该多引进外国大跨国公司的资本和技术,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似乎华人资本质量低不大应该再提倡引进。笔者认为,这样的看法是片面的。第一,由于华人的共同历史渊源和中华文化背景,在国际资本的流动中,只要中外有大致相同的投资环境,华人资本比洋人外资更容易流向中国,这是我们在引进外资中将会长期存在的现象,而这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优势之一,邓小平同志就曾明确指出:“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中央领导也多次强调指出海外侨胞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宝贵资源。所以,无论是属于哪类外资,只要符合我国吸收利用外资的基本要求,能达到互利互惠,就应该鼓励引进。第二,海外华人资本在长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了一些弱点,如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科技开发能力欠缺等等,但是华人资本从来就不是统一的资本类型,也并非是中小资本和劳力密集型企业的代名词,他们中不乏在国际经济中有影响的跨国集团,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也越来越多。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外资政策如何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能有力的引导来华投资华人资本,让其更好地做到数量与质量、规模与结构、速度与效益的统一,不断提高投资项目的质量。也可以引导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从沿海发达地区向内地经济不发达地区转移,使不同产业的投资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都可以找到用武之地。总之,我们应该在坚持改革开放中,提高吸收利用华人资本的水平。
  在回顾20年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候,我们也面临着在世纪之交如何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为此,福建省已提出了营造“十个环境”的目标要求,提供更为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创对外开放的新优势,以赢得引进外资扩大开放的发展主动权。这“十个环境”就是营造配套先进的基础设施环境、优惠透明的政策环境、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优势互补的山海协作环境、安定团结的治安环境、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严明规范的法制环境。相信这样良好的投资新环境将会吸引更多的外资来到福建,华人资本也将会为福建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